中国北京 — 中国有19%的世界人口,但只有7%的可耕地,因此面临着一个困境:如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改善日益增长和富裕起来的人口的粮食供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国的农业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在农作物生产中使用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他们与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合作,目前正在利用辐照帮助亚洲及其他地区的专家开发新的作物品种。
在许多国家,农业核研究由独立于国家农业研究机构的核机构进行,而在中国,核技术在农业的使用被纳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省级农业科学院的工作。这确保了调查结果立即投入使用。
事实上,在中国利用第二广泛的小麦突变体品种鲁源50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山东农业科学院利用太空诱发突变育种(见太空诱发突变育种)开发的。该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说,它的产量比传统品种高11%,而且对干旱和主要疾病的耐受性更强。它已经种植在360多万公顷(几乎和瑞士一样大)的土地上。刘先生说,这是为提高耐盐抗旱性、粮食质量和产量而开发的11个小麦品种之一。
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粮农核技术联合处育种和遗传学科科长索卜哈娜·西瓦桑卡尔说,通过与原子能机构和粮农组织密切合作,中国在过去60年中推出了1000多个突变作物品种,中国开发的品种占目前原子能机构/粮农组织世界范围内生产的突变品种数据库中所列突变体的四分之一。她补充说,该研究所建立的新突变诱导和高通量突变选择方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模型。
该研究所使用重离子束加速器、宇宙射线和伽马射线以及化学物质来诱导包括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在内的多种作物的突变。刘说:“核技术是我们工作的核心,被完全融入到植物品种开发中,以提高粮食安全”。
多年来,该研究所还一直是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计划的主要捐助者: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多名植物育种者参加了培训课程,并受益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进修金。
印度尼西亚国家核能机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在寻找合作进行植物突变育种的方法,印度尼西亚研究人员正在寻求学习中国经验的途径,国家核能机构同位素和辐射应用中心主任Totti Tjiptosumirat说。“积极传播和推广中国的植物突变育种活动将有利于亚洲的农业研究,”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