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里,印度尼西亚农民使用通过该国植物突变育种计划开发的植物,为超过2000万人种植了足够的水稻。该计划最初产生于1997年与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的合作,此后已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伙伴关系网络,将利用核技术的科学研究成果带到农民田地。
“印度尼西亚的核技术已被用于包括农业在内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印度尼西亚国家核能机构BATAN副主席Suryantoro说。“通过辐射突变工程研究,BATAN提高了当地作物品种的质量,使新的和改良的种子可以被社区广泛使用。”
当与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粮农核技术联合处的第一个植物育种合作项目于1997年开始时,BATAN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原子能机构协调研究项目和技术合作项目,获得了最先进的设备、核技术的广泛培训和专家的支持。这为印度尼西亚的植物突变育种计划奠定了基础。
此后,通过该计划开发了超过35个新的作物品种,包括大豆和水稻。这些新品种通过辐照培育,根据其与其他当地品种相比的改良特性加以挑选,考虑的特性例如包括更高的产量、更短的耕作时间,以及对各种气候变化胁迫因素和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参见植物突变育种)。这些新作物种子一旦选定后,接着会进行繁育并提供给农民。
“重要的是生产更多的种子以增加种植面积,”东爪哇农业部官员A. Sidik Tanoyo说。“这将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和农民的收入。”
为了帮助确保广泛使用这些新作物品种,该计划已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伙伴关系网络,为大规模种植扫清道路。这种模式基于研究机构、部委、政府机构、种子培育公司、农民合作社、市场利益相关者和出口集团之间的合作。这些合作伙伴关系覆盖整个供应链,从种子开发和培育到分销和田野种植。
“该计划涉及许多国家部委和机构以及三个国际组织,旨在从上游到下游运作,”BATAN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应用中心负责人Totti Tjiptosumirat说。“在上游位置,BATAN开发优质种子;农业部然后将种子分发给种子生产者,产业部将这一创新向下游传递给中小企业或初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