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加强食品安全以防范人畜共患疾病

Joanne Liou

孟加拉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兽药残留分析实验室利用基于同位素和核的分析工具来筛查和验证食品中的残留物和污染物。(图/兽药残留分析实验室)

食物为我们的身体提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但当被病原体,包括人畜共患疾病病原体污染时,会使我们虚弱甚至致死。据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称,200多种疾病是由食用被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引起的。

消费者无法始终看到、尝到或闻到受污染食品,而世界各地的食品安全实验室可以作为一道防线,防止和阻止有害成分的传播。原子能机构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合作,一直在支持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帮助检测、监测和跟踪食品中的污染物和农药残留。

迄今,原子能机构对食品安全检测的支持侧重于检测和控制兽药、农药和污染物等化学残留物。许多项目包括微生物检测和病原体检测,这些项目预计将在未来扩大。

“通过常规检测、监测和参与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安全实验室可以检测病原体出现异常情况,并识别新出现的病原体。”孟加拉国原子能委员会食品与辐射生物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官A.S.M Saifullah说,“食品安全实验室可以协助应对人畜共患疾病的准备工作,包括在紧急情况下。”

食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一些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如沙门氏菌病,被认为是人畜共患疾病——一种可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农场的不安全实践、食品处理不当以及生产或分销过程中的污染是沙门氏菌和其他病原体污染我们所食用食品的一些途径。“对于许多人畜共患疾病来说,传播的关键媒介是食物。”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粮农核技术联合中心食品安全专家James Sasanya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对此表示认同。2020年7月,它发表了《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如何阻断传播链》。这是一份反映新冠肺炎和其他人畜共患疾病原因的报告。报告发现,在所有新出现的人类传染性疾病中,约75%是由其他动物传染给人的,大多数人畜共患疾病是间接发生的,例如通过食物系统。

一些动物尽管患病,但看起来健康,而一旦疾病传播给人类,就会表现出来,并产生重大的健康后果。“各国必须做好准备,定期进行人畜共患疾病和其他微生物危害的食品安全检测。”Sasanya说,“谁知道下一次大流行病会发生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候。在研究潜在的大流行病和地方流行病时,适当地涵盖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加强实验室

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联合中心是支持许多国家建立、维持和加强食品安全实验室的关键。例如,在孟加拉国,粮农组织和原子能机构为在食品与辐射生物学研究所建立兽药残留分析实验室提供了支持。通过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项目,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专家就如何检测一系列食品危害,以及如何筛选和验证食品中的残留物和污染物,对兽药残留分析实验室的科学家进行了培训。

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专家为兽药残留分析实验室提供了开发、验证和实施分析方法的技术指导。“兽药残留分析实验室现在使用基于同位素和核的各种分析工具和技术来测定动植物源性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和真菌毒素。”Saifullah说,并解释,正在努力建设食品微生物检测能力,包括检测食源性人畜共患疾病方面的能力。

过去,孟加拉国将食品检测外包给其他国家。如今,兽药残留分析实验室的分析人员能够使用快速放射受体分析和同位素验证方法等筛查工具来确定食品中的兽药抗生素残留和真菌毒素。每年分析3000多个食品样本,包括鸡蛋、牛奶、鸡肉和虾,以生成残留数据。这些数据使孟加拉国食品安全局等监管机构能够采取行动,保护公众健康,改善国家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原子能机构负责孟加拉国事务的计划管理官员Gerald Cirilo Reyes说:“很高兴看到一个实验室从开始能力有限发展到能够为该国提供食品安全分析支持,并吸引大量政府支持以确保其可持续性。”

食品安全网络

孟加拉国食品与辐射生物学研究所通过原子能机构协调的亚洲食品安全网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其他食品安全实验室开展合作。食品安全实验室通过常规检测、监测和监督来控制危害,从而预防食源性疾病。但食品安全体系并非完美无缺。Sasanya说:“食源性疾病确实会发生,重要的是研究机构和国家要做好准备,重视所有危害,无论是化学的、物理的还是微生物的,比如人畜共患疾病。”

参加亚洲食品安全网的实验室共享信息和分析方法,并参与水平测试计划。这对于处理地区食品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可以发展成为应对食品安全紧急情况的途径。

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联合中心还支持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其他地区建立和加强粮食安全网络。原子能机构食品安全应急项目正在奥地利塞伯斯多夫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联合中心的实验室开发同位素和补充快速分析方法,并培训网络成员在实地实施这些方法。Sasanya说:“此类实验室网络将来可以帮助各国应对食品安全紧急情况,包括食源性人畜共患疾病。”

2021.09
Vol. 62-3

保持互动

通讯